智慧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著力點,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制高點。近來,遼寧、山東等地使用現代生物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升級,助力傳統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電氣化的智慧農業加速轉型。在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共同推動下,我國智慧農業前景良好。
近年來,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成績顯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增速明顯。數據顯示,近5年來,農業機器人需求量以38.6%的年增長率增長;截至2022年底,全國超百個無人農場項目分布于22個省份,建設面積超30萬畝,萬畝以上大型無人農場達到10余個。多個地區在實踐中探索出屬于自身的特色。例如,江蘇省在智慧養殖領域成果突出,一些地區的肉雞養殖基地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養殖數字化管理,一線生產員工大幅減少。又如,山東省一些地區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實現精準灌溉與施肥,成本降低近一半,小麥畝產大幅提升。
政策的扶持為智慧農業的提質增效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多份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智慧農業,鼓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業農村部2024年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智慧農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標準體系、檢測制度基本建立,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國產化技術裝備廣泛應用;重點地區、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推廣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效提升,行業管理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5%左右。可見,在推動技術研發、設施建設、產業融合等方面,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有效引導資源向智慧農業匯聚。
也要看到,一些短板弱項仍然需要解決。例如,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現象依舊存在;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定的滯后,影響了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又如,農民的數字素養水平有待提升,他們對新技術、新設備接受和應用能力還需要改善。此外,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尚不完善,農民還應從智慧農業中獲取更多收益。對此,應多措并舉,繪就智慧農業新圖景。
加強政策引導。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智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突破傳感器、芯片等技術瓶頸,提升技術的國產化水平與自主可控能力。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在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降低智慧農業企業運營成本,緩解融資難題。健全聯農帶農激勵機制,通過財政補貼、項目扶持等方式,引導企業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讓農戶共享智慧農業發展紅利。強化智慧農業示范載體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發揮引領作用。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推動數據共享與應用。
提升農企研發能力。相關企業應組建高水平研發團隊,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智能裝備、軟件系統和解決方案。積極推動智慧農業商業模式創新,探索“互聯網+農業”“農業+電商”等新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化。加強與科研機構產學研合作,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智慧農業技術實際應用效果。企業還應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通過提供優厚待遇、良好發展空間等方式,吸引農業科技、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投身智慧農業建設。
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養。涉農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科學研究、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的核心功能,不斷完善新農科課程體系設計,創辦多功能田野科學實驗室,培養勝任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究型人才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型人才。建立農業人才培訓基地,吸引高校、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加大對村鎮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返鄉創業者等特定群體的培訓力度,培養農村治理人才、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農村重點產業發展人才。組織多種形式的科技下鄉服務,加強對一般農業勞動者數字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新農具”、會干“新農活”的新農人。(作者:郭豐瑞)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